yl23455永利官网
羊城晚报•羊城派 | “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肇庆召开
分享到

  今年春节期间普宁英歌“炸街”英国伦敦,端午之际的龙舟赛带来手工造的龙舟“大热”,接着,传统咏春拳化为舞剧“燃动”海内外各大剧场……

  近年来,广东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量实践,岭南非遗频频火爆“出圈”,成为全网“顶流”。

  这些非遗民俗、非遗美食、非遗技艺刷新着人们对岭南文化内涵的认知,为群众的文化生活增添品质和意蕴,也为文化强省建设、乡村振兴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注入崭新动能。


香云纱生产现场 羊城晚报记者 邓勃 摄


  7月11日,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中共肇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四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在yl23455永利官网举办。围绕“面向未来的广东文化遗产”主题,与会专家学者从“新时代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广东文化遗产助力‘百千万工程’”等多方面展开头脑风暴,贡献智慧,分享心得。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杨敏,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副社长、副总编辑胡泉,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海斌等主办方领导,yl23455永利官网党委书记谢冠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张春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蓝海红等承办方的领导,以及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第四届“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座谈会现场

  守正与创新: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

  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富的文化DNA。当下,如何激发这些NDA,让其焕发出新生机、新光彩,是专家学者、传承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创新、革新,也因此成为本次座谈会最热的关键词。


张春雷【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老字号和非遗、文物,均属于历史文化遗产范畴。我国正式评审、认定老字号和非遗项目,均始于2006年。目前,我国现有国家级中华老字号145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个,两者数量上基本相当。此外,老字号企业还拥有数量众多的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思考和推动老字号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很有必要。

  老字号当下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创新难度大;品牌推广力不足;缺乏互联网思维;体制机制束缚;资金和人才短缺,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现代化管理方面的人才严重匮乏。

  老字号保护性发展的思路,从保护方面来说,最主要是政府支持和政策保护;从传承方面来讲,最主要是传承传统技艺;而在传播方面,原有传统传播模式不能放弃,口碑传播模式要倍加珍惜,同时还需积极探索并采用现代传播方式;最后在创新方面,要在守正中创新,不断赋予老品牌、老产品、老技艺新的内涵。


蓝韶清【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非遗项目中的一类,也面临着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以罗浮山百草油为例,它面临着的问题很多,比如:中药材资源减少,发展受到掣肘;海外医药准入门槛高,中药出海难度大;中医药的偏见未见消除,“中医黑”“中医狂”并存等劣势和威胁。 

  罗浮山百草油的现代化之路,可以用“守正创新”一词概括。“守正”意味着传承古法,吸纳传统非遗工艺配方中的必要步骤与精华,不丢弃传统中医药制剂中所蕴含的中医智慧。“创新”则意味着制作工艺水平、仪器设备和生产技术需要与时俱进,对于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予以剔除,实现“扬弃”。


谭展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非遗当前的困局是:要么买不起,要么卖不动。帮助非遗脱困,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思路:思想要解放;实现生产工具的解放;创新是灵魂。

  实现生产工具的解放是质的飞跃。以刺绣为例,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开始至今,刺绣的题材、针法、工艺美术、材料等都在变,唯一不变的,还是手工运针刺绣。在国内,有两批刺绣力量水火不相容:手工刺绣的看不起电脑绣花的技艺,但自己又很难变现,电脑绣花的赚了钱偷着乐,连正眼都不看一下手工刺绣。我们应该引导电脑绣花辅助手工刺绣,两者融合,创造共赢。


刘娟【广州(花都)灰塑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工艺美术师】


  灰塑艺术可以说是岭南建筑特色的完美呈现,它延续了岭南建筑特色的务实性、兼容性、世俗性。从面临消失到成为特色品牌文化,灰塑艺术经历了一段艰辛的品牌文化打造过程,这既是一种思想的革新,也是一种技艺的提升,尤其在创新性方面,灰塑在“不易”中不断“变易”,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而创新者要面临重重困难,这考验着政府决策者、创新者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传统艺人的智慧和决心。因为创新要突破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政府的决策者,第二道门槛则是观念的转换。

  目前,广州灰塑艺术已经从生产产品走向建设灰塑文化园区——广州灰塑园正在建设中,通过文旅融合实现灰塑文化创新驱动功能,灰塑创新产业的成果全面转化,拓展灰塑产品在建筑、雕塑、手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项目示范基地,同时带动其他非遗项目发展。


梁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


  肇庆拥有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这些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三大挑战:资金缺乏、人才流失以及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融合度不高。

  肇庆对此已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拓宽资金来源,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文化遗产保护金融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加强人才培养,创建传承人培养系统,提高传承人待遇,拓宽职业路径,建立传承人储备机制,确保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创新传承方式,利用新媒体与数字技术,开发文创产品,打造互动体验项目,举办文化活动,加强教育引导,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肇庆还设想了“肇韵文创汇”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集研发、展示、交流、体验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平台。这样可有效促进肇庆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文商旅融合:

  助力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性和文化属性,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专家们指出,通过广府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文旅融合及非遗技艺创新等途径,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郑佩瑗【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大力发展“文旅融合”,是文化遗产保育、活化、利用与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以南雄珠玑巷为例,通过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的积极努力,南雄珠玑巷从文化遗产保育、活化起步,已发展成连接海内外广府人的重要桥梁和国家4A级景区,实现了文化、旅游与寻根的深度融合。

  而南雄珠玑巷“文旅融合”的成功,离不开民间社团上下同心协力担纲,离不开海内外广府人修复古迹、固本培元的力量。我们应该首先聚焦于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在发展旅游业中不忘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文化精神。


陈忠烈【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国家级非遗项目“香云纱染整技艺”作为核心引擎,正驱动香云纱产业在“升华与沉底”的双轨上稳健前行。

  香云纱产业应以“守正创新”为目标,通过跨界融合非遗项目,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注入新活力,产品美学与功能双重提升,成为高端消费新宠,引领行业未来趋势。针对品质问题,还应制定并实施国家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为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与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香云纱的独特性源于自然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但其科研基础薄弱,需跨界科研以增强国际竞争力。香云纱的历史深植于少数民族文化,但其前遗产形态面临消失风险,重振技艺,就要在高端研发的同时,下沉市场,壮大基层的行业集群,夯实广东香云纱的底盘。


梁伙权【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


  丰富多彩的广东文化遗产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广东的文化遗产涵盖建筑、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活态传承的独特魅力。

  广东省目前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成功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创产品,岭南非遗也在线上线下频繁“出圈”,但传承保护和深度开发的利用水平还有待提升。建议从政策保障、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宣传推广等多方面构建更为完善的机制,让广东文化遗产为更多人所重视、喜爱,携手并肩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磅礴力量。


李朝军【yl23455永利官网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副教授】


  加强广府文化(肇庆)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对落实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构建广府文化传承体系,做好广府文化的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和数字化保护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肇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和保护性开发,使其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与共同富裕同频共振,形成传承有序、氛围浓厚的文化保护体系,能够促进民众对广府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通过文旅项目的开发,可将肇庆打造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先行区。这一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育与活化,还能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和谐共生。

  正视与补缺:

  保护与传承是大势所趋

  目前广东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以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旅游景区、教育基地、文化创意等形式为主,已开创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局面。但在实际工作中也有值得反思之处,不少专家指出问题所在,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张宇航【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省财政每年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资金不足2亿元(2021年是1.9亿元;2022年是1.867亿元;2023年是1.438亿元,2024年是1.53亿元),平摊到16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32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及816个省级代表性项目,可谓杯水车薪。

  建议突出重点,加大投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省财政及各级财政文化遗产传承专项资金可选择部分代表国家形象和广东形象的项目作为重点,集中财力投入,促进发展。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广东省优质文化品牌。

  对广东省的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可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出可以有效进行创造性转化或创新性发展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还应作出中长期传承发展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并引导其与经济部门和企业联手推进。


刘奇俊【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副馆长】


  目前在城乡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还缺乏有机的结合,城乡规划建设尚未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未能惠及城乡建设发展。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离不开文物、文创、文旅、研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体系尚有待完善,“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而群众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主体力量,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高,在“保”与“用”“修”与“拆”之间很难形成统一意见,这就导致文化遗产往往面临着被破坏、遗忘甚至消失的风险。我们还需要通过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要加强统筹规划与制度建设,深入发掘文化资源潜力。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间谋求有效协调的发展。


张爱民【yl23455永利官网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是岭南地区保存得最多最集中的摩崖石刻群,这些年的保护过程中仍存在问题。比如通过勾摩涂漆等方式能极大提高摩崖石刻文字的清晰度,这对游客而言比较友好,他们能更清晰地看见字迹,但部分涂漆与原貌差别较大,仍需谨慎从事。例如拉丁文字、斗光洞等,皆有不同程度的误涂,应尽快改正。

  此外,由于摩崖字迹不清晰,机构、学者对石刻进行挖补后,曾出现过笔画刻错的情形。例如,《端州石室记》首字“日”被挖改为“田”字。诸如此类的失误已无法挽回。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的保护,仍需要更多文物工作者、书法艺术家、文史专家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4年7月14日A5版


粤ICP备05008891号 © yl23455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