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l23455永利官网
砚园青年讲西江党史 | 那块热土,那段往事,那片火红……
分享到

一间低矮的老房子里

先人已逝

留下一件件用过的日常用具

在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

曾发生过哪些故事?

又为何能赢得众多来访者的瞩目?

这一集《砚园青年讲西江党史》

让我们走进双上村

回忆粤中纵队第四支队

那段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



踏红色热土,看横戈跃马



  这是一间小房子,外墙砌青砖,屋顶盖瓦片,门的两旁悬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牌匾。跨过门槛,正前方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天井。环顾四周,旧址修缮良好,处处细节还原历史,墙上的挂牌清楚地讲述了粤中纵队第四支队的革命历史。



柜里陈列着的器皿、方桌上的茶具、桌边的旧板凳……无一不在诉说着粤中纵队第四支队与双上村的革命故事。

  解放初期,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当中的一支队伍,粤中纵队以游击战为特色,驰骋在粤中大地上,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



  “星火燎原三罗地,红旗漫卷云雾山。”1947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指示粤中地区从台南、高鹤等地抽调人员,组成一支挺进队(即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开赴三罗地区,创建以云雾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同年11月,为更好地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挺进队全部分散隐蔽在双上村等各个小村庄,双上村的革命火种从此被点燃。


一尺陋室,军民鱼水情深



  据游击队队员陈国柱的弟弟陈国智先生回忆,在他16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贵客“周先生”。神秘的“周先生”吃饭饮水、冲凉洗脸均在一间又矮又黑的小屋内,他白天藏在小屋里,晚上出去工作,天未亮就回来。那时屋里生活设施极为简陋,没有窗户,而且生活艰苦,吃饭仅可填饱肚皮。陈老曾说道:“当年虽已尽力,但未能照顾好客人,我心感内疚。”



  陈老口中的这位“周先生”,就是以生意人的身份隐蔽在他家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的粤中地区军事负责人吴桐。从1947年6月挺进三罗,到1949年11月解放三罗地区全境,吴桐带领的第四支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发展、壮大全过程,最终成为了拥有4000多兵力的解放军支队。

  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勇敢果断的作风和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是云浮革命走向胜利的可靠保障;同时,也正是有了双上村村民的支持,当时孤军深入的革命力量才得以保存,成功于1948年1月打响了三罗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


“内外兼修”,绘就幸福新画卷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双上村的“名牌”;热情淳朴、齐心协力,是双上村村民的“标签”。作为一个革命老村,双上村的党建氛围良好,始终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引村民建设乡村。经过村民们的不懈努力,在这片山温水软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人们追寻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美好愿景早已实现。

红星耀我心,青矜笃前行



在亲身感受了这种精神之后,我们随即开始了党史学习微党课的拍摄工作,力图把这一腔热血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在粤中纵队第四支队活动旧址里,我们学习并齐唱了粤中纵队队歌。随着斗志昂扬的歌声从喉中迸发而出,昔日先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又再度浮现于眼前。



  站在天井旁边,我们循着阳光投射下的阴影向上望,灰色的瓦片有序地排列在屋顶上。陈委员高兴地说道:“虽然目前屋顶的部分瓦片有所损坏,但村里的相关部门已经在计划对它们再次加以修缮了。”从陈委员充满希望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双上村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血脉生生不息。





粤ICP备05008891号 © yl23455永利(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